“月息4厘到3分,视客户的具体情况而定。”当导报记者以客户身份询价时,小白既不积极也不消极,似乎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。他一会儿说自己做的是**,一会儿说是银行贷款。但他对询价客人的户口、房产、收入、个人征信,甚至芝麻信用分都很关注,所有信息一样不落地问个遍,还要求开具征信报告,俨然一套银行的风控手法,似乎与其网站说的手续简便、放款迅速相矛盾。“一般在一年以内,**都是做短期的。”对于借款期限,小白也显得谨慎。“月息3分,一年就36%的利率了。甚至以前还有更高的价格,如果不是中短期借款,谁能扛得起这么高的成本?”老曹也曾在厦门放过民间借贷,如今已经洗手不干了。
在他看来,会来借**的,一部分是在金融机构贷不到款或等不及贷款,又有临时资金周转需求的小企业老板,民间借贷确实也帮部分老板解决过问题;另一部分人则是赌徒等,欠了赌债被逼着到处“找钱”。“这部分人的利息高,但风险也高。”老曹说,自己就曾坏过账,委托律师办理查封一个借钱者的房产,却发现有好几个债权人。“现在法律对民间借贷有新规定,利率上限下降会对企业老板有好处,但民间**的日子可能就不好过了。”老曹说,**金主的部分钱可能是自有资金或是从其它渠道贷出来的,还有就是从其他地方挪借的,要是按成本月息一分(1%)计算,就没多少利润了,还要承担不小的风险。“生意难做啊!”